助力航空航天产业链、服务链融合发展

深度 | 探索国内民机产业的发展之路!

2017-02-17 14:21:02 zhousi1199 329

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中国航空制造业,历经60多年的曲折,在航空军事装备的研制生产方面,从早期与国际先进航空制造业相比的“望尘莫及”的水平,已经发展到今天“望其项背”,为国防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然而相比而言,国内民用航空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经过几十年的努力,2000年以后,新启动的商用飞机有ARJ21、C919和“新舟”700,目前,国内外真正进入商业运行的运12、“新舟”60、ARJ21等合计不过百余架飞机。民机产业如何进一步持续发展值得深思。

图片关键词

中国民机产品不仅数量少,技术水平也相对落后,产业化建设仍然处在与国际水平相比“望尘莫及”的地步。长期以来,民机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存在诸多争论,也因此耽误了些许时间。这类争论直到2008年中国商飞的诞生才告一段落,从此,中国民机发展的大政方针算是基本明朗。

然而,与发展决策的争论相比,对民用航空产品发展的规律和特色的讨论却远远不够。可以说,2000年前,国内民用飞机发展基本都是与军事装备研制混线,认为民用飞机与军用飞机只不过是交付对象不同而已,这似乎是“民机发展相关者”的共有意识,特别是制造业本身,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使他们看不清民用航空产品的“商品性”特性和其对产品及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总是习惯性地以军事装备发展的经验来处理民用航空发展的问题,导致制造与用户间隔阂的增强,民机发展“屡战屡败”。

2000年,经过总结历史经验,国内逐渐达成统一认知,提出了民机发展要从培育“对市场的特殊理解、对客户的特别关注”的理念入手,第一次挑明:民机发展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更是从计划经济环境转换到商业化市场和用户环境面临的观念和文化变革的挑战。从那以后的实践表明,这确实是中国航空制造业民机事业发展认知的软肋,而且这种理念文化的培育远比想象的困难,至今,诸多困境的根源也在于此。

图片关键词

现在,国内民机发展环境宽松,形势大好,好消息不断传来。但仔细掂量,要有更加顺畅、低成本和牢固的发展,从国内航空制造业发展历史和现实来看,民用飞机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在若干问题上取得深度的共识。

民用航空制造业的发展,第一位的是注重知识产权的把握,航空制造业军品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要牢牢把握产品研制生产的知识产权,只有如此才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产业,尤其是民机,产品的商品特性决定了知识产权是占领市场的基本保障,因此民机的发展必须有长期的眼光和耐心,不能因为眼前的“市场”而热衷于“国外产品总装”式合作。

实际上,历史上几次“总装”式产品合作并没有带来民机市场的成功,这已经说明由于航空产业知识产权的敏感性,难有实质性产权转移为内涵的制造工作的合作,充其量就是“打工”性质的工作,改革开放初期这样的合作促进了国内航空由前苏式制造体系转向更先进的制造体系,然而其对国内民机产业发展的贡献也止于此,更多的重复使国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合作的主要成果,对国内民机产业的帮助至多是“边际效益”,甚至会是冲击国产商用飞机的研制。

同理,“转包生产”也要向“提升民机产业零部件产能”目标转化,要努力打破转包生产线是“特区”的安排,让更多的国内外产品制造“共线”,实现把学习先进制造标准、技术和管理的成果落地到自主研制产品,这应该是对外制造合作的主要目标。说到底,民机知识产权的核心是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把握和满足的认知和兑现的能力,这涉及的远不仅是自然科学和工艺技能,产品转向商品也不总是追求科技领域的顶尖,因此“学技术、学管理”不能总是“尝新”而是要落实到对知识产权的掌握,没有这个底子,“抢占市场”终归是昙花一现,不应该是最终目的。

图片关键词

在国内航空制造业以军品研制为主体的产业构架中,民机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军民机研制生产体系的合理的“分线不分家”。由于产品市场目标、体系监管原则和产品发展技术追求的不同带来“企业文化”差异,军民机研制生产体系合理“分线”是必然的要求,否则民机体系没有足够的发展余地。

为此军民机体系又不宜过度的“分家”,只有兼顾军民机“共性”和“特性”的航空产业构架,才能很好地促进军民机的良好互动、共同发展。宏观看,当前国内民机研制体系各环节中,建设有较为全面的承担适航取证验证能力的专业化的民机试飞体系的需求更为急迫,而由于试飞资源稀缺,技术难点多,投资规模大,能力建设非一日之功,因此更需要“航空制造业一家人”合力努力,才能更快的实现共同的目标。

民机研制生产体系需要的是开放型的架构。通观世界,民用飞机研制生产体系是以整机制造商为顶尖的覆盖全球范围的塔形构架。

中国航空制造业架构,一来是过于聚焦于产品总装引导的封闭垂直体系,国内不缺乏能够站在构架顶层的主机制造商地位的企业,技术和能力发展制约的因素是包括发动机、机载系统在内的二级以及底层的材料供应商等的供应群体,这是国内与欧美航空工业产业发展比较明显的差距,因此国内的民机产业发展,无论政府投资、对外开放,甚至民营资本的引入的政策,其重心都应该向供应链群体的建设倾斜,不可停留在主机制造能力的重复。

二来国内航空制造业体系建设和发展局限于产品的制造线,而忽视了包括物流保障、加工装备、制造工具以及制造技术支持等“制造服务物业”的重要性。国内历史上行政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人为地把这些行当排除在航空产业发展计划之外,这极不利于航空产品质量、效率和成本控制水平的提高,而这些行当的发展应该是航空产业“寓军于民”、“融入地方”发展策略最适宜的用武之地。

图片关键词

功能:由“产品制造”向“产品制造和运行服务”转变

民机体系建设中最有挑战性的环节是制造商客户服务和运行支持体系的填补和发展。民机制造商必须实现由“产品制造”向“产品制造和运行服务”的功能转变,产品的“设计、制造、运行支援”是民机制造商三大基本功能,运行支持服务是制造商实力的“第三极”。而服务能力的建设包括服务工程和运行支援体系两种能力的建设。

我们必须看到,任何产品的操作和维修都是需要专门开发的,服务技术就是研究开发产品使用(操作、维护)知识和技能的工程技术专业。包括“四性”在内的工程设计是产品“使用性”的设计,为产品使用搭建了内在的平台,而产品实际操作、维修的逻辑、方案、程序甚至工具等外在技能都需要服务工程的专业化的“使用设计”。

“使用设计”是对产品定义的再次开发,也是产品研制的重要内容,而由于军事装备使用开发主体责任在军方,所以传统上航空军工企业的服务工程是缺项,直到近几年的民机研制实践才把服务工程推到产品研制的一线,而近来各方公认“维修工程、飞行工程、培训工程”是服务工程的主要技术内涵,使服务工程的体系建设更加深化。而运行支援体系的建设,除了涵盖供应商在内的运行支援体系和快速响应的工作机制的建设以外,核心是要在服务单元建设“自有”的全科急救功能的能力,它与工程设计和制造体系形成有如医疗体系的“急诊”和“专科”治疗的关系,真正体现快速反应的效果。这种模式与试飞保障常用的以工程设计为核心的“现场支援”模式有很大区别,是传统航空制造业面对的新事物。

民机产业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市场研究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国内民用航空市场研究的队伍和能力发展很快,其宏观市场研究成果已经获得广泛认可,然而,对市场和客户需求的理解却还需要更深的研究。宏观市场研究的精彩在于对影响市场进退因素的深刻理解,而不在于宏观预测数字的精确,国内研究要克服市场研究学术层面的“数学化”和行政层面的“御用化”的倾向,更加着力于市场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解和阐述。

图片关键词

民机项目“管理经”

民机项目管理不能简单移植军机管理的框架和程序。首先,军机发展的历史,由于处在技术追赶的地位,因此,产品研制总是把产品和技术的“有无”置于“使用质量”之前,客观形成以技术和产品带动使用规则的事实。

“使用、实用”同样重要

然而,国内民用航空的市场早就是开放和成熟的市场,习惯了使用国外产品的用户总是把“使用性和实用性”放在产品评价的第一位,而“使用、实用”则是以适应市场监管、使用条例甚至用户习惯为标准。因此,国内民机开发面对的是既承担“有无”的任务,也必须在“使用和实用性”的质量方面不能过于落后的环境,这就需要在产品研制目标和质量标准上把“有无”与“使用、实用”能“ 无缝连接”起来,而不宜有“先飞起来后考虑使用”的思路,这实际是国内民机研制“后发”态势带来的最需要关注的特点,其不仅影响型号研制技术内容和取向,而且在民机项目研制管理的内涵和程序上必然要求与军事装备研制有所区别。

例如,国际市场上的民机研制的特点是“取证——交付”间隔很短,而交付则与运行几乎同步。这就需要民机研制管理始终要牢牢把握住“运行为首要研制目标”的原则,在研制的阶段设置、转换标准和项目监管内容方面突出与“运行符合性”相关的内容,力争实现民机研制“取证——交付——运行”最短间隔的目标。同时,民机制造商与客户的关系是商品交易特色,产品研制商务模式不同于军机的甲乙方“订货模式”,即便是启动用户也不会如同订制“甲方”那样承担与产品经营相关的决策,因此民机研制管理模式的首要关键在于在研制方内设置“研制目标符合性监控”和“项目经营责任”为内容的类似“甲方”角色的职责、角色和机制,而不宜简单移植军机研制“两总”体系和机制。

适航监管:做好“第三方”监督

发展民机产业,应该把适航鉴定管理体系发展纳入民机产业发展规划。适航管理,是民用航空产品市场准入的政府监管,相对“制造——用户”的关系,是来自“第三方”的监督,因此适航监管不仅对民航运行安全有责,而且也应该对促进航空制造业的发展担有义务。我们国家适航与制造是同步成长,适航也面临基础和体系建设以及知识积累的艰难过程,同样也需要资源的扶助。同时,在涉外事务和交易中,适航是国家主权地位的体现,适航国际地位的提升是“国际贸易”环境建设的内容,直接影响国产民机的国际市场开拓。因此,适航管理体系的发展也是民用飞机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总之,民机产业的落后不仅只是产品的落后,而且是产业体系的落后;对产业特点和发展理念认识的不准确。尽管近几年国内民机产业发展有明显的进步,但必须看到,民机制造产业与国际水平仍在拉开,特别是,国内使用监管体系已经高度“国际化”,民机制造体系就不得不在研制目标和技术应用方面紧密跟随。然而追赶的道路没有捷径,特别是没有知识产权根底的国际合作不会带来一流产品创造者的地位,只有踏踏实实地经过两三个型号经历,把握了产业规律和必要的知识产权并构建了扎实的产业体系后,才有在民机制造领域自由翱翔的前景。

 ◆ ◆

(文章来源:大飞机)


北京航展

北京航展作为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举办的首个国际化专业航展,历时35年,经过几代航空人的辛勤耕耘,为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默默的奉献着青春与智慧。自2008年至2018年的这十年中,北京航展在各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与积极推动下,始终以市场需求和企业诉求为导向,充分整合并匹配行业资源,建立了更高的行业口碑和社会影响,成为我国航空航天会展产业市场化与商业化运作的成功典范。

More

联系我们

  •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三区甲302号华腾大厦800室
  • 010-87730641/2/3
  • Richard@cpbjlf.com
  • www.beijingaviation.com

同期会议